茂名翻译公司 茂名翻译公司 茂名翻译公司
123

2015年07月14日:给出清晰窗口,展望广阔天地

给出清晰窗口,展望广阔天地

——2015年高考写作题目例说

2015年高考写作题目,仍然是以“给材料”为主要形式。“给材料”写作题目制造出重重迷雾,我们只能在其中寻觅光亮。

“给材料”写作题目不失为一种好的命题形式,它适合于写作教学以及竞赛,但不适合高考这种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原因就在于它模糊。

写作题目,不是常识答题,而是展示思想思维的原点。任何写作题目,都是面向广阔生活洞开的窗口。作为高考题目,原点和窗口首先要清晰。

写作题目,大致有四种形式。“给问题”最清晰;给材料,最模糊。

“给材料”写作题目在高考中做出重大贡献,正是它的模糊性对高考选拔的损害,对中学写作教学的损害,从反面推动了语文界对写作题目本质的深入认识。也正因此,看到2015年高考写作题目中的光亮,我们不无欣慰。

限于篇幅,这里不能全面覆盖十五份试卷的16个写作题目,只能举例简说。

“给标题”重现试题

[北京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有无数英雄人物: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张自忠、黄继光、邓稼先……,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他们也不乏儿女情长,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中华英雄令人钦敬,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榜样。

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

[简析]北京卷给出两个写作题目,考生可以任选其一。两个题目都是给出标题。这是几年来我们首次看到“给标题”命题的回归。这里只以第①题为例。因为有标题的规定,材料只是对“中华英雄”的一种提示,题目的指向与范围都是清晰的。但是,这清晰,也并未限制学生的思想思维飞翔的空间。

当然,这道写作题目在阅卷可能面临诸多需要澄清的问题:

一、中华英雄的范围:写“盖棺论定”的着名英雄最贴近,写无名英雄,或者现在在世的英雄人物,应该可以;

二、中华英雄的定性:写历史有定论,被普遍认可的人物最贴近,写某些有争议的人物,应该也可以;

三、中华英雄的真确:写历史明确记载的真人真事最好贴近,写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和虚构的情节,例如写小说《红岩》中的许云峰,在一则文学想象的题目中,也未为不可;

四、中华英雄的风貌:题目为英雄定义的两面六点,风貌情感,都囊括最贴近,但英雄风貌和情感不大可能在一天之内全都展现,写某一侧面应该也不违背要求;

五、生活一天的界定:写“一天”周期,或日出到日落最贴近,可具体也不会严格界定为24小时,或12小时,只是“一天”不能是“一夜”“一段”或“两天”“多天”;

六、英雄一天的选择:写英雄集中呈现英雄风貌的那一天最贴近,但英雄并非每天都是英雄姿态,《鲁迅日记》里记载的每一天,并非都有英雄业绩,但正是这一天天看似平常的日子里,英雄成长为英雄。英雄人物必须“高、大、全”的时代已经过去,就是“高、大、全”的时代,英雄也未必每天都是英雄。那么,写英雄平常、低沉,乃至有争议的一天,应该也可以;

七、标题中“我”的限定:写作者本人最贴近。按照题目要求“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标题中的“我”看似必须为作者本人,这与2009年北京卷写作题目《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有所不同。但是,要实现标题中的“假如……生活一天”,“我”就是第一人称的文学想象,而且不能是旁观者,必须是参与者。如是,我的身份需要改变:例如写第一人称的志愿军战士,亲眼见证邱少云壮烈牺牲的一天;或者第一人称的“陈意映”与林觉民后厅小室新婚的一天;或者“我”是日寇关东军的一名士兵,参加围剿杨靖宇将军的抗日联军,这一天英雄壮烈牺牲,“我”肃然起敬,深深忏悔,应该也可以;

八、假想的历史真实:写历史真实贴近,但“假如……”是假想,“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更是时空穿越,那么,若因“我”的穿越改变了历史的既成事实,例如,写“我”和邓世昌在黄海海战的一天,“我”一炮击沉了吉野舰,应该也可以……

每一处的疑问都不会成为阅卷的纠结点——因为标题提供了写作思维腾翔的清晰原点。“假如……”“展开想象”的要求,容纳所有合理的文学想象。不要认为“给标题”“给话题”的写作题目会限制考生的思想、思维——“给材料”写作题目的模糊窗口面对的是广阔的生活,“给标题”“给话题”的清晰窗口面对的是同样的、同一的广阔生活。而后者才切合选拔性考试的规律和大规模快速阅卷的实际。

这样清晰的写作题目,也才更有利于写作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高考写作的本质是用熟悉的生活,真实的感情演绎写作题目,或者说是构建内容与题目之间的纽带——思想、思维、语言的纽带。写作题目,是写作思维的原点。作文内容距离原点越近,越容易切合题意,却不容易写出新意;作文内容距离原点越远,越容易写出新意,却不容易切合题意。只有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既切合题意,有别具新意的好作文。如是,原点首先要清晰;如果原点是模糊的,那阅卷就只好去限制写作内容了。而这些限制大多是人为的、无理的、违背题目本身、违背“课程标准”、也违背写作固有规律的。

北京卷这个清晰的写作题目,可以说是海阔天空。如果按照文学创作“移花接木”的规律(题目规定的“记叙文”,并不排除小说,小说是文学性的记叙文;题目“展开想象”的要求,更是文学创作的要求了),写任何一个熟悉的人都行,只要给他赋予一个适当的英雄名字,并展开想象,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作文中的“我”)的情感”就可以。而要写好一个人物,需要“细节”和“感悟”两个支柱,其中尤以“感悟”至关重要。毕竟,写作的目的是要考生体验中华英雄的伟大风貌和感情,而不是写出哪个人名。

顺便说一下北京卷另一个题目“深入灵魂的热爱”。这个题目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按照“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认知规律,对“一物”的热爱,都与“情”关联,也都与“人物”相关联,因此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美好感情,乃至与“中华英雄”殊题同归。只是如果不注意题目清晰的界限,直接写“人物”“多物”或写“植物、动物或器物”之外的事物,将不被接受。

“给问题”闪亮登场

[全国课标二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简析]题目给出三个人物材料,要求就“谁更具风采?”做出“思考、权衡与选择”。

人物

职业爱好

个性特点

贡献成就

大李

科学家

笃学敏思

矢志创新

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

老王

焊接工

爱岗敬业

练就绝活

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从职高生成为焊接大师“大国工匠”

小刘

摄影师

酷爱摄影

跋山涉水拍摄美景

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赢得网友一片赞叹

题目要求写“更具风采的一个人”,材料给出三个人物,考生根据自己的“思考、权衡与选择”从中任选其一,这就等于给出三个题目。选择的理由可以综合每个人物各自的性格、职业特点和特殊贡献、成就,也可以就其一点阐发,这就演变出了更多题目。例如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破解生命科学之谜、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例如老王:爱岗、敬业、练就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从职高生成为焊接大师、“大国工匠”。例如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拍摄美景、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赢得赞叹……这些题目,又可以或分或合。

一份试卷,给出如此众多的题目,而且涉及不同职业、身份、特点、爱好、贡献、成就、地位……

材料给出的三个人物简介都有若干角度和侧面,但“思考、权衡与选择”的理由可以仅就其一,或侧重其一。材料给出的三个人物简介又都很概括,如果写议论文,当然要联想其他人物、事例,以为佐证;如果写记叙文,势必要想象其人的细节、情感,以使充实。

无论选择哪条写作途径,考生都必须以熟悉的生活和真情实感为基础。至于材料中三个人物的高下比较,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因为“不熟悉”就是最好的理由——只要一句话“至于另外两位,很抱歉,我并不熟悉”便可带过。题目给出的材料,如同大海,广阔无边。

值得欣幸的是,在如此广阔无边的大海上,我们看到了灯塔的光亮。这个写作题目,将多年来习惯性给出的材料,做了问题化的处理:“你认为谁更具风采?”我们不妨设想,如果没有提出这个问题,只泛泛要求“选好角度”,那涵盖整体材料的立意角度,无疑是所有“给材料”题目共同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或“心灵的选择”。当然,在问题的统领下,角度依然丰富多彩;但作文必须对“你认为谁更具风采”做出清晰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写书信”提出训诫

[全国课标一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相关文章

热门城市:
区县翻译 :

在线客服

QQ客服一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二
在线客服QQ1097430389
QQ客服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