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约会之十四:八次掌声见心声(3月10日)
春天的约会之十四:八次掌声见心声
(3月10日)晴,星期二
昨天晚上睡得早,竟然也醒得特别早,三点多就醒来了。强制自己再睡。多年来,睁眼即起已经成为我的一个习惯。人是自己习惯的奴隶,是不知不觉跟着自己的习惯走的。所以,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
起床发微博,整理两会手记,回复美国学者关于合作研究新教育问题的邮件,不知不觉近三个小时。早晨7:00出发去驻地。8:05出发去大会堂,参加上午的第二场大会发言。会议由何厚铧副主席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奇葆出席会议。
刘星委员的发言就培养作家、艺术家的信仰深入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正面舆论引导,悉心培养观众等发表了意见。
李东东委员的发言呼吁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傅惠民委员代表民革中央就大力推进志愿事业提出了建议。
吴江委员的发言认为,要真正攀登文艺的高峰需要“治境择将”,下放不该管的审批权力、选好配强专业文艺单位的领导班子。
马德秀委员代表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和民进中央的发言,强调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优先发展的突破口,从最薄弱的老少边穷岛地区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形成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
杜鹰委员就民族地区的就业工作提出了建议。李世明委员代表全国总工会的发言指出,安全工作已成为政府最用心、企业最闹心、领导最担心、公众最忧心的社会焦点问题。应该“关注生命安全,筑牢安全红线”。
卞晋平委员代表9位委员联合发言指出,要“保护传统村落,留住历史记忆”,当务之急是坚决制止大拆大建中带来的开发性破坏。
贺军科委员代表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发言呼吁,应加快建设社工队伍等专业力量,为困境青少年成长提供专业服务。
高鸿钧委员代表科技界委员的发言建议,改进财政科技管理,确保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引领能力稳步提升。
魏传忠委员代表8位委员的联合对艺术品鉴定市场的乱象提出了尖锐批评,建议构建一个以科技鉴定为基础,以经验鉴定为借鉴,以标准计量为依据,以认证认可为手段,以检验检测为依托,以信息化为平台,并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体系。
秦和委员代表教育界委员发言呼吁,着力突破制约发展的制度瓶颈,为民办学校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郑小燕委员的发言建议从慢性病分级诊疗入手,缓解城市大医院“战时状态”。
牛有成委员的发言以《二十四节气告诉了我们什么》为题,讲述了经济社会发展也要学会依时而动,遵循规律、讲究节奏,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
最后发言的刘慕仁委员指出,我国已经步入城镇化发展的“快车道”,要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应该说,所有的发言都是精心准备的。所有的发言最后都得到了礼节性的掌声。但是,在发言中间委员们自发的掌声却不多见。我细细观察了一下,一共有8次。这8次掌声,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第一次掌声是给八一电影制片厂一级编剧刘星委员的。他在发言中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作家有信仰,作品有希望,文化有力量。他谈到,去年习主席主持召开的文艺座谈会,在作家、艺术家中反响十分强烈,但是从“高原”到“高峰”的路径只有热情是不能达到习主席殷殷期许的。一次会议之后的感动是重要的,但是各级政府和各级文化官员的行动有时比作家、艺术家的感动还重要。他发问:“习主席说,各级党委要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哪级党委敢拍着胸脯说,我做到了?”话音一落,掌声一片。其中应该蕴含着许多委员对部分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的批评。
他的发言,批评了文艺界的一些怪现象。如他指出:少数有专业能力的编剧、导演和名演员成为紧缺人才,做了“飞行艺术家”到各地“强强联手”、“打造精品”,哪里顾得深入生活、学习充电、潜心创作、细致打磨,只能是戏不够,灯光布景凑,电视晚会成为基本模式,乏味雷同的歌伴舞、舞伴歌,大制作的魔幻舞台取代了有特色的艺术表演。“这种狗熊掰棒子式的创作又焉能不是抄袭模仿、千篇一律?”说到这里,全场报以热烈掌声。他接着又严肃批评有些文艺团体“为了经济效益,用低俗冒充民俗,用庸俗偷换幽默,用色情取代优美,用恶搞取媚观众。使净化灵魂、陶情益智的舞台散发出毫无文化品位和文化尊严的铜臭气。为一些善于资本运作的境内外暗渡陈仓者实现中国文化转基因打开了方便之门”。全场再次响起掌声。是的,他揭露的文艺的“潜规则”已经成为大家深恶痛疾的“明行为”,严重阻碍了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分析中国文艺缺乏“高峰”的现象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缺“高峰”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最重要的是文化单位常常被作为安置干部的地方。一些被安排来的干部不懂文艺的特点和规律,不学习、也不喜欢文艺工作”。这时掌声又起,是针对我们的干部选拔与任用制度的。他忧心忡忡地接着说,这些领导干部用习惯的机关行政管理的方法抓项目,搞活动。用企业管理的思维管理各种文艺创作。关注的是尽快积累政绩,提升转岗。“由这样的干部管理文艺单位,莫说‘高峰’,只怕日后‘高原’都会变为盆地。”全场再次爆发热烈掌声。这时对文化艺术前途的担忧。
第6次掌声,是给马德秀委员的。她在发言中介绍说,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和民进中央在春节前分别组织部分委员和专家,赴老少边穷岛地区考察了多所乡村学校,与乡村教师进行座谈。在调查中发现,乡村教师收入少、地位低、职业吸引力不强、优秀教师留不住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乡村教育的健康发展,加剧了乡村的衰落和“空心化”。许多乡村教师的收入不及当地外出务工人员的一半。她建议,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优先发展的突破口,从最薄弱的老少边穷岛地区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快形成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当她说到要“让乡村教师真正看到希望,感到有奔头”时,全场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这是一种同情的掌声,对乡村教师待遇的同情;更是一种期待的掌声,期待国家好好关怀这些最可爱的人。
还有两处掌声,是给北京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牛有成的。牛部长的幽默诙谐,在统战圈是出了名的,每次和他在一起,他总是有许多让人或哈哈大笑或会心一笑的“段子”。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他发问:相传了2000年的二十四节气为什么这么精确?为什么这么精炼?他自答:因为它是大众的文化,是民族的智慧,是实践着的真理,不仅规范了我们的行为,而且启迪了我们的思想。当他举例分析说,喜鹊就地取材搭的窝八九级风也吹不掉,人用新材料做的广告牌遇上七八级风就要砸车,说人类违反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也许未来“和地球说再见的不一定是喜鹊”时, 全场掌声一片。这是担忧的掌声,为人类的命运而担忧。牛委员接着发言说,经济总量不仅取决于市场能量,它依托于政府力量,更受制于生态容量。生态虽然决定不了增长速度,但能控制增长长度。因为容量决定总量,这是铁律。他认为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他说:“我们不知道二十四节气是谁总结的,只知它是无数人的集体智慧结晶,而这恰恰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功成不必在我。”委员们把上午最后一次掌声再次给了这位智慧的委员。而他最后一句没有写在发言稿上的话也让我印象深刻——“态度端正了,生态就文明了”。是啊,我们善待自然,自然才会善待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都是遵循这样的逻辑。
大会发言11:00结束。回驻地以后电话处理民进中央的一些工作。稍事休息。中午13:30出发去民革中央。还没有出国际饭店的大门,就在大厅遇见了《中国教师报》的记者白宏太。他原来预约的是下午3点以后到小组采访我,没有想到在这里被“逮个正着”,于是,坐上我的车提前开始了采访。一路上就全民阅读、教师读书、教育公平等问题不断抛出问题。因为是教育媒体,问题都比较专业。原来想在车上打个盹的准备,只好自动作废了。
与民革中央宣传部部长、《团结报》副总编辑汪业芬交流,我称自己是《团结报》的老作者、团结网的新嘉宾。汪总编辑说,你可是我们“团结会客室”的首期嘉宾呢!在访谈中就主持人提出的今年参会的新感受、为什么两会写手记、《我在人大这五年》的主要内容与价值、新教育最显着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如何加强政党协商等问题,谈了自己的意见。结束以后,在回驻地的路上继续接受白宏太的采访。赶在下午的讨论前到了驻地会场。
下午15:00参加民进组讨论,卫小春副主席主持,主题是协商民主。关于这个问题,去年底我曾经在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政党协商是协商民主的源头活水》,本来想发表一些意见的。没想到还没有开口,就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李文杰从会场拉出去采访。就“熊孩子”问题、留守儿童与教育公平问题、教育改革的重点与难点问题等进行专访。
回到会场,知道已经有左定超、蔡达峰、张帆等委员做了精彩发言。来自江苏的朱晓进委员正在讲述他对于协商民主的理解:“协商应该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文明、是一种思维方式,管理方式,还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要向世界输送我们的文明,就要把协商变成文化,变成文明,要把协商变成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向世界输送我们的价值观,普遍的生活态度。”
-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